干自媒体九年,我总算琢磨透一个道理:别扯什么尊重用户、尊重作者,在这行当里,平台才是说一不二的 “爷”,用户和作者?都是跪着求“饭”的 “孙子”(饭:用户需求内容,作者需求变现)。在这里,你想要站着把“饭”吃了,简直比等登天还难。
在讲这个问题之前,首先我们要理清用户、作者、平台这三方的诉求核心。
用户图啥?打开抖音、快手、头条、百度这些 APP,无非是想找点乐子、看点有用的东西,比如搞笑段子、游戏集锦、体育赛事、人文科普等等......
用户打开这些APP,本质是来消遣的,没有谁是抱着 “直播间下单” 的心思点开的。如果真有人想要买东西,我想他一定打开的是京东、是淘宝、是拼多多,而不是诸如以上的这些内容型APP。
作者图啥?发内容是盼着有人看,有流量。当然,最终还是想变现,接广告、赚流量主分成,哪怕每月能靠这口饭活下去,也算没白熬。作者的需求核心就两点:被看见,能赚钱。
平台呢?它本是个中间人:一边是想找内容的用户,一边是想让内容被看见的作者,缺个撮合的,平台就应运而生了。平台的野心简单粗暴:用户越多越好,作者越多越好,多到能撑得起它的盘子,撑得起它的盈利。
而盈利的路子,其实也很简单:插广告、推商品、收作者和商家的投流费,说白了,就是靠两头的 “需求” 赚钱。
本来吧,这个商业模式还是挺不错的,讲道理三方都能在这个过程中获益。可是,让人没想到的是,经过几年的竞争拼杀,目前市面上能排得上号的就剩下两家,一家是字节跳动,旗下产品有抖音、今日头条、西瓜视频等;另一家是腾讯,旗下有腾讯新闻、视频号、微信公众号等。
其他杂七杂八的平台有很多,但都没什么竞争力,甚至于作为老二的腾讯,在这方面也被字节甩开远远一节,要不是腾讯有微信作为基础,也估计被字节干趴下了。
前几年腾讯搞过企鹅号,对标字节的今日头条,还搞过微视,对标字节的抖音,但都没有成功。当时腾讯也是砸了很多钱进去的,但都没有成功,至于为什么没有成功,我之后会专门出一期节目讲解,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在一开始,各大平台互相竞争,每一家平台都规规矩矩地做好 “服务者” 的样子,在互相竞争的这段日子里,用户在平台上看到了好的内容,作者也在平台上挣到了钱。
可日子久了,竞争结束了,最后整个市场被一家独家,哎?他们的本性就慢慢露出来了。用户和作者,不知不觉就被拿捏成了 “孙子”。用户看到了更多的广告,而作者却赚不到什么钱了。
我们先说用户。用户本来是想刷俩短视频消遣消遣,可结果呢?刷三条内容就夹一条带货广告,看五分钟视频,就有一次广告弹窗,这还没算些植入性广告,本来一条很有趣的短视频,结果看到一半,跳出来“买车上瓜子”“闲置放转转”“潮牌上得物”,广告多到像在逛菜市场。
更糟的是,刷着刷着就蹦出个直播间:有靠擦边博眼球的,有拿 “文化” 当幌子的,有装疯卖傻喊价的,还有刚靠热点火了三天的 “网红”,转头就扛着商品叫卖。
你本不想买,架不住人家给你做铺垫,你本想关注一个社会热点,结果稀里糊涂就在他的直播间,下单了一堆没用的东西。至于这些东西好不好?看看他们居高不下的退货率,我想大家就清楚了。
咱们再说作者。咱就想让自己的内容被更多人看见,白天努力写稿,晚上熬夜剪辑,一个月更新30条视频,哪怕每月接俩正经广告糊口也行。对于用户而言,30条内容夹杂两条广告也算可以接受。
可现实是,作者辛辛苦苦创作几个月,甚至一两年,攒下百万粉丝,等到你想要发点广告变现的时候,却发现发一条内容只有几百播放,甚至平台可能一句话 “内容不匹配” ,直接就给限流。辛苦积攒的百万粉丝,就好像仅仅是一个数字摆在那里,毫无作用。
在这个过程中,流量的开关始终都捏在平台手里,它想给你就给你,不想给你了,别说你粉丝几万、几十万,哪怕你粉丝上百万、上千万,照样是 “查无此人”。点开主页一看,千万粉丝,两位数点赞,这样的博主,大有人在。
没封号、没禁言,可就是没流量,这不比封号更憋屈?说白了,作者在平台面前,就是跪着要饭的 。想活,就得按平台的规矩来,你只要不按照规矩来,分分钟让你“消失”,哪怕规矩越来越离谱,你也只能忍着。
怎么样,这 “两头吃” 的套路,是不是看着眼熟?这几年网上骂美团、骂滴滴的不少,说它们当 “中介” 当得太狠:吃商家的利润,抽司机的提成,还收用户的服务费,靠算法把两头都算得明明白白。
这些自媒体平台,不也是一个路子?用户在平台上花钱买罪受,作者在平台上跪着求流量,平台在中间抽成、赚推广费,赚得盆满钵满,却啥责任都不想担。
没人真在乎用户想看啥,他们只琢磨哪个视频有商家投流,他们只琢磨着怎么把货塞给你;没人真关心作者变现难,他们只关心怎么样用最少的钱,养更多的作者。那些真正想做优质内容的作者,为了活下去,不得不接些 low 到爆的广告,而且还面临着限流和封号的风险。
你说有没有更好的模式?能让作者安心变现,让用户踏实看内容,平台也能赚钱的那种?肯定有。但平台不乐意啊,那样一来,它就得从 “爷爷” 变回 “服务员”,赚得少了,还得真刀真枪提供服务。
说到底,中国互联网啥时候能有个良性循环?或许得等到平台明白:用户的注意力不是用来硬薅的,作者的心血不是用来随便拿捏的。当 “服务” 真的比 “控制” 重要,当 “共赢” 真的比 “通吃” 长久,这生态才算真的活过来了。
免费配资炒股入配资平台,杠杆配资网,股票配资论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